填海造城 造福下一代

自從林鄭表達其私人意見,認為填海是增加土地的最佳選擇,建制派不少人士都有類似看法,其中團結香港基金的構思最進取,政府原先在東大嶼都會建議填海造城1,000公頃,但團結香港基金則建議擴大規模至2,200公頃。
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也發表網誌,指出必須大幅度增加住宅用地,而力度要是把「供不應求」變成「有求必應」,及長期維持這個狀況。他甚至擔心東大嶼都會的填海計劃是否足夠,應否也考慮包括吐露港填海,換句話也是和應香港團結基金的論調。
無可否認,要改變香港樓價飛升的現象,首先要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想法,只要市場相信未來的土地,未來供應的住宅「有求必應」的話,現今的買樓熱潮,才有機會冷卻。而未有實質需要的買家,可以等一下的話,需求就不會被透支,市場的抗跌能力也會加強。如果要達到上述效果,土地增加的數量必須超乎大家想像,土地大辯論中,其他的選項,只有填海及減少郊野公園,才有可能達到上述海量式供應,但郊野公園所遇到的阻力,大家都知道,根本沒有可能做到。相反,填海遇到的阻力,相對較細。反而,資金需求頗大,還涉及要建橋造路,將新造土地與市區連接,拜賣地及相關稅費所賜,當今庫房有充足資金,真是造地的良機。
雖然也有批評,大量造城及興建有關運輸工程,又是另一項大白象工程,浪費納稅人的金錢,這種批評又令筆者想起90年代,當時大規模興建新機場及有關工程,耗費極大,也被批評大白象工程。
如今回望,無論當時此等大白象工程的目的為何,只靠舊機場,香港的經濟又如何保持優勢,今天也沒有啟德的大幅市區用地。筆者也支持大規模填海,令土地變「有求必應」,令大家的下一代有個美滿家園。

世紀21奇豐物業
主席及行政總裁 李峻銘

放盤搵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