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決房屋問題
增量才是關鍵

現今香港樓價高,年青人都會埋怨上車難,希望政府能有效壓抑樓價,不過辣招成效有限,往往只有短暫效果,時間一過,藥力一散,樓價又再飛升,上周一個荃灣西鐵站附近樓盤,定價比附近屋苑便宜10-15%,更吸引超過22,500個認購登記,是97年後的新高數字。

根據前線同事滙報,發展商處理登記非常認真,除了客人必須親自出席入票外,還會核對身份證上的容貌,確保沒有水票出現,由此可見,當今買家認購氣氛的熾熱情況。其實,樓價上升只是需求高於供應的結果,價格上升的作用,就是減少有效需求,令負擔不起的買家退出市場,樓價貴,上車難是果,供應不足才是因。

因果不能掉轉,這也是經濟學的ABC,望樓價低可以買到樓是不切實際,樓價低只會令更多人負擔得起,更多人搶購,除非因為經濟差而樓價調整,就要看看自己的行業能否獨善其身,自己的收入會否不受影響。但若果因為行政措施,那又如何?過往的辣招成效實有目共睹。

至於筆者最期待的是林鄭將會如何「出招」,其中一項突破可能是居屋作價與市價脫鈎,改為用市民收入作指標,換句話,新居屋會是大部份中產買得起,大家都有機會買到可負擔的房屋。若真的如此,樓價問題解決了,另一如何分配的問題又再出現,上一期居屋已經有超過10萬個登記,全年居屋只有約5000伙供應,如果每年供應的數量不變,要20年才能滿足需求,何況樓價更平的話,認購數量又何止10萬?大家會願意等20年或以上嗎?所以數量才是關鍵,任何招式,如果沒有增「量」,問題似乎仍會存在。一旦數量變大,令到買家覺得有希望,情況就會不一樣,私人市場的壓力,尤其是小型單位,就可以大大舒緩。

 

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
主席及行政總裁 李峻銘

放盤搵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