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 vs 房產 巴菲特有話兒

在2025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,巴菲特再次強調偏好股票而非房地產投資,其核心邏輯直指「效率」與「控制力」。對機構投資者而言,股票市場的高流動性、低交易成本與信息透明度,能快速配置巨額資金並分散風險,例如近年他通過日元債加碼日本商社,即利用股票市場的靈活操作實現套利。然而,這種優勢對散戶而言,實行起來並不容易,甚至可能成為陷阱-「太容易買賣」的特性,反而放大人性弱點,導致贏少輸多。

 

機構投資者擁有專業團隊、長期資金與嚴格紀律,能堅守價值投資原則,例如在股價低估時大舉買入,高估時果斷減持,但散戶常陷入兩大誤區:第一,因交易成本低、操作便利,散戶易受市場波動影響,稍有獲利便急於套現,錯失長期複利機會;第二,一旦虧損便拒絕止損,盲目等待回本,最終陷入「越跌越補、越套越深」的惡性循環。這種「行為偏差」正是巴菲特所言:「市場是貪婪與恐懼的放大鏡,而多數人成為情緒的奴隸。」

 

有趣的是,巴菲特雖不鼓勵散戶投資房地產,卻支持年輕人購買自住房產,其邏輯在於: 

1. 居住需求驅動長期持有自住房產通過30年房貸鎖定居住成本,天然迫使投資者「被動長線持有」,避免頻繁交易; 
2. 對沖通脹與租金風險:房貸本金相當於強制儲蓄,房價長期上漲趨勢可抵御通脹,而自住需求亦避免租金波動壓力。 

 

至於投資性房地產,巴菲特提醒需有「經營者的耐心」:從篩選租客、維護物業到應對法規,皆考驗管理能力,但這也形成「高摩擦成本」的天然屏障,減少沖動交易的可能。 

 

總結來說,對機構而言,股票是效率至上的工具;但對散戶來說,「容易操作」未必是優勢,反可能暴露紀律缺陷。若缺乏巴菲特的冷靜與專業,不妨將自住房產作為「強制儲蓄」的起點,利用房貸紀律培養長期思維。若有餘力投資房地產,則需接受其低流動性,並學習管理實務。最終,投資的勝負不在資產類別,而在於「認清自身局限,找到匹配策略」-機構玩轉股票的效率,散戶或更需房地產的「慢節奏」來對抗人性弱點。
 

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
主席及行政總裁李峻銘

放盤 搵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