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山買牛要留神 條例複雜易中招

香港住宅物業受辣招影響,流轉量大減,業主固然惜售,但銀行體系的存款量高達12億元,在超低息的環境下,令港人在海外置業成風。
傳統上,港人的熱門置業地方,離不開發達國家大城市,如倫敦、溫哥華、多倫多、悉尼,墨爾本及東京等等。這些城市屬於已發展地方,大家都會認為法例應該屬於完善,對消費者的保障應該是足夠,但偏偏英國的發展商售樓收入可以不受託管限制,一但發展期間,發展商陷入財困,物業無法落成,而小業主已付的樓價也隨時一去不回,所以在英國買樓花,必須對發展商信譽及能力,有充份的信心才可以。
那邊廂,澳洲對小業主保障則較強,發展商必須跟隨樓宇興建進度,才能動用小業主已付的樓款,甚至一些樓花期長的訂金,小業主也會收到期間的利息。雖然如此,外地的條例也可以修改,例如澳洲在上一年度,業主前往觀察其澳洲的物業,期間的機票及住宿支出,統統可以在租金收入中扣除,藉此減少支付予澳洲政府的稅金;但今年度開始,此等扣稅項目已經被刪除,一不留神,法例稅例的改動,對大家的影響,實可大可小。
更令筆者擔心的是,最近的購房熱潮吹向更廣泛的東南亞地方,由以往星加坡、吉隆坡,再擴展至曼谷、清邁、檳城,甚至是越南及柬埔寨等地,這些地區都是新興經濟體,樓價自然便宜得多,但無論政治及經濟的條例都未達成熟,風險就更大。
筆者認識一位外藉朋友,十多年前在泰國布吉購入一幢別墅,環境優美,當時發展商更有律師保證,外國人也可以擁有全部業權,十多年以來,一直相安無事,但突然政府換人,相關部門應為之前的官員有錯,外國人只可以擁有少於一半的土地業權,對於海外業主可謂打擊至大。
凡此種種,大家在海外置業時,必須對當地的政治經濟形勢,有充份了解,不然,少則帶來煩惱,大則可能捐失金錢,甚至誤墜法網,實不可不察。

世紀21奇豐物業顧問行
主席及行政總裁 李峻銘

放盤搵盤